文昌原為六星總稱,文昌宮。有說為北斗魁前,也有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星名,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封文昌為帝君,又稱梓潼帝君,為元仁宗時。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禮志》,“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甯康二年(374年)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紀念張育,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多有敕封,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稱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有抗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此文昌帝君也為慈祥孝親楷模。
文昌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不驕帝境 五真慶宮 現九十八化之行藏 顯億千萬種之神異 飛鸞開化於在在 如意救劫以生生 至孝至仁 功存乎儒道釋教 不驕不樂 職盡乎天地水官 功德難量 威靈莫測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九天輔元 開化主宰司祿職貢舉真君 七曲靈應 保德弘仁大帝 談經演教 消劫行化 更生永命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