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1098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打通任督二脈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發笑氣成功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餘生可以過得很不差!
作者: 日期: 2012.03.08  天氣:  心情:
餘生可以過得很不差 ~~~ by /卓以定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大陸媒體最近一再引用「中年空巢」這個新名詞,原本空巢是老年人面對的問題,但隨著時日,一胎化家庭獨生子女長大成人,離家讀大學,就業結婚,越來越多的三口之家成了兩口,此時父母還是中年人,就稱這個新現象為「中年空巢」,偏偏這代父母二、三十年都已經習慣以家中的唯一兒女為中心。

對於數千年傳統的華人社會,「兒孫滿堂」才是幸福。所以一旦家裡少了這個寶,兩口子生活頓失重心,心中空虛,很難適應。據統計,全中國的空巢家庭以中年空巢占多數。他們面對空巢的方法,最多的是常主動去大學找兒女,或是到兒女家去主動帶孫子,這些中年人很少學會將生活重心轉移,尋找自己的生活。

我剛剛去了北京,回來前特地去逛書店。問書店服務員,有沒有親子教育和婚姻經營的書。服務員立刻帶我去了教育專櫃,但是她笑說,真的很少有經營婚姻的書,幾千年的華人文化還是很少重視家中的兩個主人,而是強調如何教育兒女。那麼一旦兒女離開了家,這兩個還很年輕的主人,人生重心會在那裡呢?如果從來都是和女兒相依為命的單親,離開了女兒,那該如何生活下去?

去北京將近一個月,主要任務是女兒夫婦到北京大學任教一年,想託我訓練個管家阿姨,給一家大小有個沒有後顧之憂的工作環境。女兒住在一個高級的住區,小區有九幢高樓大廈,外面有警衛看護,內中每幢大廈也有個別警衛。汽車分別停駐在個別的大廈地下層。所以裡面社區如同世外花園,有各個年齡的小朋友玩樂地方,也有蓮花池塘,散步的小徑和溜狗的道路。聽說正因安全又隱密,裡頭住著很多明星和高幹呢。

每天清晨和傍晚,我陪著新請的阿姨,推著剛滿兩歲的小孫女出來走走。和我們一樣的居民,總有三、五家,也認識了很多位姥姥和老爺(指外祖父母)和他們照顧的小孫兒女。久而久之,發現這真是一群都很幸福的三代,老的一代幾乎都是有自己的「老窩」。他們帶孫兒女,到了周末就打道回府,回自家休息兩天。年輕的中年代,也很感激上一代的付出。老的一代有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和孫兒敘敘天倫之樂。

但是就在我走前幾天,遇到了一個年輕的祖母,他才50歲,穿著模登,但是面容愁苦,身形消瘦。她問我是不是從海外回來的,因為穿著不像本地人,開始對我特別想接近,也想說自己心底話。她帶著一個才一歲多的胖大孫子。說自己快帶不動了,眼看女兒又要生第二胎了。女婿事業很成功,家中也有負責家務的阿姨,但是她從來都和女兒相依為命,只好一直替她帶孩子。可是一周帶七天,她實在吃不消了,除非生病住院,她一天都不能休息。

我和女兒的阿姨都問她,難道姥爺(指她老伴)不能幫忙她嗎?家家戶戶都是一對對的幸福老夫婦。她傷心的搖搖頭,說,姥爺早已經不在了。我們不敢深問是分手還是去世。沒有想到過了幾天一早,她住在離我們較為遙遠的大樓,她居然在清晨在自家的十樓,跳樓自殺,撒手人寰了!

當我們在自家大樓下的警衛口中,方知她懷孕的女兒慘痛的大哭在母親屍身旁已經數小時了。這是我一生頭次看到一個健康的生命就在幾分鐘之內消失,內心震撼可想而知。令我親眼體會「一個人的餘生的安排」的重要性。如何選擇住在何處?或和兒女居住的問題,早已是新世紀一個嚴重令人深思的課題了。這個議題已經是不論東西半球,都得面對的。

常 常和好友聊天,都會深刻體會我們這一代中年人的確和上下兩代的不同。到了長大兒女的家,不管是去串門或是去幫忙,在他們的家,都能體會兩代很多觀念基本的不同。我們這一代都能自給自足,沒有依賴兒女的必要。大概不會和他們在同一個屋簷下長期生活。因為不管兩代感情多好,兩代都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住久了,總有無法適應的地方,而且會神經緊繃。我這次在收拾行李回家,女兒一家人說著感謝之際,小孫女邊看我收箱子,邊不捨的哭泣。但是在飛回家的路上,心中還是有著可以輕鬆回家,過著自己掌控生活的愜意。

此時此刻,不覺就會想到自己幼年時和父母相處的生活。我們這生長在二次世界終戰之後的一代。當時我們的父母,幾乎全部心力都花在如何賺錢生活糊口。父母只要我們食飽衣暖,偶而督促我們讀書就算是完成他們的責任。暇時的父母就是不斷灌輸固有倫理道德,要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友愛家人。父母當時說一,我們大多絕不敢說二,凡事順從,不會違抗。

但是,新世紀面對的是各種多元化的社會,各種宗教,各種族群和平共生,諸如婚前同居,異族通婚、不婚和再婚、老少配、同性戀等。有各種形態的家庭模式都必須相互適應,我們這一代都得學會包容。所以輪到我們做了父母時,權威之牆已倒,這一套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完全行不通了。我們非得順應潮流,要用溝通和多花費時間接近下代。凡事都得重視上下兩代的感受,真正成了學會讚美、讓步、妥協和調適,來維持和諧的親子關係的特別一代。正因如此,我們也會自嘲自己是「孝子和孝女」或是笑稱自己是「飛傭」。

CCTV電視很少打廣告,但是常常演著一 個老太太忙著炒菜,準備晚飯。接著就是一個個兒女電話打來,個個兒女都太忙,都有事不能回家和老母共餐。接著就演著一桌擺著豐富的菜餚,站著個面露疲乏又失望的老母身影。接著銀幕打出來字眼「請多陪陪家中的老人」!各地的老化已經是世界的問題了!

龍應台寫了那麼多本暢銷著作,相信大家都發現,她所有的文章之中,被引用最多的還是她寫的「目送」(時報出版2008)。她寫的父母親子關係中的背影散文。其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不必追…」

其實那有可能今生今世這麼長?真正能幹又獨立的兒女,必定很快就 有著他們自己的人生,創造他們自己的歷史。父母子女,夫妻知己,所有的重要人生的緣份,都只是穿插在親愛的人生活中的重要片斷。終有一天,不是你,就是他,得走在前面,不論我們多想替對方一生遮風擋雨,再怎麼心心相印,都得面對分別。都只是陪他(或她)一程或一段,都該學會珍惜,都得學會放手。

約50多年前,A先生夫婦兩人都是醫師,到了美國之後,先後接受住院醫師訓練,都成了著名的早期華裔專科醫師。他們雖然致力於醫學的研究,也在婚後育有一男一女,兩人也都成功地成了美國下一代的專業人士。大女兒結婚不久,在生育孩子之後,停止工作,成了專職的家庭主婦。

唯一的兒子是「長江推後浪」成為第二代著名的癌症專家,在研究和臨床的兩個領域都享有成就。給A夫婦最大的驕傲就是,他們的兒子在30多歲娶了當年在國內醫學院先後同學的B夫婦的女兒做為媳婦。A夫婦一向就和固執的大女兒相處不大好,自從她成家之後,更是無法和她的一家人長期相處。

兒子媳婦結婚之後,就搬到四季如春的美國南方。而A夫婦在退休之後,並且和兒子媳婦商量之後,做了大遷移,從寒冷的美國東部搬來兒子和媳婦南方某大學醫學院附近,買了一個離他們相差一、兩里的小房子。準備在兒子一家附近過著幸福的晚年。

每個周末,二老都會打電話給兒子媳婦和兒子後來生的小孫兒女。開始的頭幾年,常常見到他們一家三代在中國餐館吃飯的歡聚身影。久而久之,只見到兩老單獨出來,後來聽說,兒子有天晚上打電話給父母說,他們一家在兒女大些時都開始迷上滑雪。所以夫妻兩人經過長期思考,決定翌年一家四口全部搬到美國滑雪最為理想的城市一家醫學院的附近工作,兒子並說兒女很快就長大了,只有一個童年,這樣一家四口可以一同滑雪的日子不多。說不定等他們自己的兒女長大了,他們才再會搬回來,也很歡迎A夫婦飛去玩。

自此,A夫婦就在坐七望八之後,獨自住在某大學醫學院附近。幸好他們依然努力結交朋友,兩夫妻直到十分老邁,依然努力維持獨立生活,再也沒有搬去任何兒女家附近。他們兩人依然積極參與華裔專業人士組織。直到近90歲過世,才逐漸退隱,兩人離世只相差半個月。

全世界都在老年化,少子化。歐洲在1960年代時,擁有全世界20%的人口。現在已經降到全世界的7.5%,而且這7.5之中,還占了很多少數民族的新移民。中國大陸和台灣已經成為全世界「超高齡化社會」成長最快的國家了!老化程度像坐雲霄飛車。到2050年時,老 年人(超過60歲者)將佔有總人口的三成!中國大陸會占總人口的32%,而台灣會占42%。

其實隨著高齡化的社會,也產生了更多孤寂的人,一個人總是感覺就是這麼孤單的一個人,沒有任何分享的朋友,這才是件最為可怕的現象!

2010年11月,12月的AARP雙月刊主題,就是講美國舉國正面對孤獨和寂寞("All the People Lonely"by Brad Edmondson)。不論男女,不同膚色和族群都在患此流行病。面對孤寂最嚴重的年齡層就是45歲以上的人,在美國有4400萬人時時都在孤寂當中。而且年年都有增加的趨勢,孤寂久了,就容易害病。而且驚人發現是,年紀老或是單獨居住的人,反倒並不一定會孤寂。

2010年的6月美國蓋勒普(Gallup)調查,用了34萬人的統計數字,發現人在18歲前都對生活滿意,然後就一直開始逐漸越來越不滿,直到50歲開始停止不滿。然後又一直隨著年齡開始滿意自己的生活,直到85歲,可能因為健康惡化,又開始出現不滿。英國報紙London Independent專欄記者Virginia Ironside,已經66歲了,她也剛出新書You re Old, I m Old,..Get Used to It!她的名言就是「一旦獨自生活,突然發現得到完全自由,沒有任何人干擾。也是即使老年,反倒更為感恩和珍惜」。

可能也是因為老年人反倒有了多餘時間,少了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退休族依然和過去的老同事固定見面社交的就更是解決現有生活的孤寂。搬家,或是重新到他地生活也會增加孤寂的感覺和再次面對考驗。最好的妙方減少孤寂,是加強建立社交Social Connection。但是網路結交,卻是有害無益,並沒有有效地減少孤寂。很多在電腦網路活耀的網民,常自認是最為孤寂的人。

但是出外擔任義工,和他人有直接的接獨,和感 覺被需要,卻是治療孤寂的最好良方。已婚的人孤寂的比例是最少,比失婚、離婚和不婚的都少很多。感覺孤寂的人之中,超過62%的人也同時認為自己憂鬱,而且超過五成的孤寂的人都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奇怪的是患有癌症的慢性挑戰的人,是最感到不孤單的族群。因為他們在治療的過程之中,大都固定參與了患癌的support group(支持病友組織)。

宗教信仰,尤其是每周固定參加宗教活動也是最不感覺孤寂的人。每周或是每月固定參與讀書會、園藝組織、僑社活動等各種社交活動,或是擔任學校、圖書館、醫院或是其它非營利的志工,可以有定期又定性的和他人共事,都是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減少孤寂!

知心朋友,指可以信賴,又可以交心的朋友更是所有孤寂的人最為需要的。所以廣結善緣,建立各種社交管道,結交氣味相投的好友、教友、飯友、書友、歌友、畫友戲友…隨時傾吐心事。因志趣相投,持續維持彼此的友誼關係。擁有幾位知心朋友就是解決45歲到85歲寂寞最大的解藥!

東京大學人文社會學教授,上野千鶴子的新作「一個人的老後」(由楊明綺譯,2009年時報出版)中,就特別強調獨處的老年人依然能享受個中的樂趣。一個人獨處也不感到寂寞,還要學會用人生不同的經驗結交人際交往支柱,多多認識各類的朋友才是老年人享受生活的一項最大的秘密武器。一個人如果擁有自己的老窩和老本,獨處並不可怕,也不悲涼。同樣能過的逍遙、樂觀、充實又優雅的餘生。

本文前述那位北京歲自殺的母親,如果她擁有一兩位知心朋友,可以傾訴心事,可以到朋友家串門…如果她有自己的老窩老本,她雖然依舊可以替子孫做幫手,但可 以回家休息。如果她依然擁有自己的天地;如果她又可以堅持去做一、兩個小時的義工,學會助人才是快樂之本;如果她退休之後維持老友,繼續培養社交網路;如果她可以有著聽音樂、看電影、散步和運動等嗜好,有著自己的世界…。她一旦不把兒女的事做為自己一生唯一的依靠,就不會這麼患得患失,感到這麼孤單無助。

不論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有兒女也好,沒有兒女也好,無論是誰,無論住在北京或是紐約,最後都是一個人的生活圈子最重要!從了解這個現實開始,我們需要體會的,不是年華老去的自怨自艾,而是如何積極又樂觀的面對未來。這是生命自然現象! 我們的餘生,可以活的很不差!
標籤:
瀏覽次數:85    人氣指數:2085    累積鼓勵:1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打通任督二脈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發笑氣成功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3-12 11:51
她, 70歲,新竹縣,家管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