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486293
 宅胖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Anita's CCR紀錄1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Anita's CCR紀事14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台勞趨勢,回不去了。
作者: 宅胖 日期: 2013.08.19  天氣:  心情:



台勞趨勢,回不去了。









▲澳洲打工度假在台灣十分流行,但要小心自身安全(圖/取自澳洲旅遊局)


夏瑋


去年十月、十一月,《今周刊》分別以清大畢業生為錢去澳洲打工以及22K逼走台灣高材生為題,當時引起廣泛討論。相隔近一年後,另一財經雜誌也報導了年輕人出走的現象。


果然,台勞趨勢,回不去了。


還記得1998至2000年,當時大學畢業生起薪大約35K,較熱門的學校與科系起薪40K還算少。2001年我擔任人力銀行發言人,籌組了第一個以人力銀行資料庫為主體的研究單位,從資料庫的變化我觀察到中高齡失業問題嚴重,與幾位立委合作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疾呼政府重視,但政府沒有提出有效的辦法。由於人力市場供過於求,爸媽們也搶著做孩子的工作,排擠效應之下導致畢業生起薪開始大幅下滑,僅一年光景,大學畢業生起薪就下跌至28K,從此一蹶不振。最近,有些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甚至只能領到幾個月前某大老闆所說的15K。


到底問題出在哪?


我們試著這樣看:有一種水果叫「台灣人力資源」,產季是每年的六月,而這個水果與其他水果一樣分成高中低三個等級,高級的除了賣給有錢人外,一般是拿來送禮給別人用,中級的是一般家庭自用,而低級的則需要再加工成為罐頭等等,在正常情況下,中級的就是市場需求的主力,也滿足了絕大多數家庭的需要。然而,某一天訂標準的人把中級這個等級重新切割,使得八成以上的中級都變成了高級。


於是果農高興了,因為覺得自己家的水果都變高級了;有錢人高興了,因為高級水果變多了,所以他們可以買很多,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這個號稱高級的水果其實沒有這麼甜,自己胃也沒這麼大,於是他們就只願意出中級的價格,隨便你要不要賣,畢竟水果放久會爛。而一般家庭卻因為沒辦法用原來的價錢買到中級水果,所以有的改買其他產地的水果,或乾脆換個菜市場。而原本以供應製作罐頭用水果的果農覺得自己生產能力也不差,不想老是被人貼上低級水果生產者的標籤,也想改種高級水果,結果罐頭製造商找不到低級水果,所以只好進口。從此高級水果被當中級的看,中級水果因為需求大於供給反而漲價,而低級水果卻根本沒人要種了,只能指望外來貨。


懂了嗎?問題是教育。


早先我在人力銀行任職的時候,集團也兼營外勞,我私底下跟他們聊天,發覺他們每一個都是大學畢業,每一個在當地其實都屬中上家庭,甚至很多來自極權國家的竟是當地官員的小孩,要有背景才能到台灣當外勞,喔,不,台灣外交部說這叫「壯遊」。


十多年前,我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台灣的人力資源在於大學太多、貼上高學歷標籤的畢業生人數太多,供需失衡下薪資必然下滑。當時有教育部高官義正詞嚴的回應說他們辦高等教育不是為了替企業提供人力,於是大學持續一間接著一間開,連教育學程都越開越多,所以現在有滿街的流浪教師、流浪講師,還有連流浪資格都沒有的應屆畢業生。


凡是畢業生,不可否認的他就是要找工作,「研究」也是工作、「教書」也是工作,不是只有在企業裡才叫工作,老實說,我至今無法理解那位教育部高官的邏輯。


台灣的經濟發展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而中小企業需要的是「能幹實事」的人,分析中小企業的組織架構可以發現,純管理性質的工作佔總職缺約10%左右,而多數的都是要「有點管理知識但更要能處理日常事務」的專業技術人員。1970及80年代,九年國教後大量的專科生投入就業市場正剛好就是台灣中小企業所需的人力,而足量的高職畢業生又剛好可以滿足生產所需的年輕勞動力,在兩相加成之下,創造出當時的台灣經濟奇蹟。


而今,大學畢業生變成主力,連高職生也忙著考大學,但台灣根本沒有吸納這麼多企管系、財金系…等等每年二十幾萬產量人力的就業市場,在很基本的經濟學供需原理下,供過於求的結果當然就是跌價。2000年以前當總機只要高職畢業,月薪22K;現在當總機要大學以上,但月薪隔了十幾年卻還是22K甚至更低。


►澳洲風光。(圖/AirAsia提供)


還好,我們大學都有教英文,讓這些「產品」有外銷的機會,但別忘了,漂亮的水果才能外銷,也因此,有清大生去澳洲當肉品工廠作業員、有中興大學的去澳洲採水果。他們到那邊其實也跟在台灣的外勞一樣,也是大學畢業、也是會講英文、也是做當地少有人願意做的工作,也是一兩年期滿必須回國。而如今,早年來台尚屬大宗的菲律賓,早已不把台灣當作來工作的首選地區。


從90年代開始,台灣的人力就處於輸出狀態。


90年代輸出的是專技人力,隨著台商到大陸當台幹,當時去大陸工作的條件月薪至少要比在台灣高出一倍還要供宿、給公費返台假…等等才吸引得到人。2000年開始,白領管理階層開始輸出,這裡還不包括原本所謂的「國際性高階人才」如非訟律師、會計師、CEO等等。而今,略有膽識的年輕人甚至願意降薪到大陸工作,連高職畢業的都寧願去新加坡投入餐飲業。


從台商到台幹、台流,再到如今的台勞。有人說薪資不漲是因為企業老闆的錢賺不夠,想要從需求面解決這個問題,但別忘了,台灣的產業不論多麼快的發展,就算一年開一間鴻海,也不可能吸納一年20幾萬的「新鮮的肝」。


我們也有一位雜誌出版界的巨擘說要提倡「5人工、4人薪、3人做」,但他可能因久居高位而忽略了,台灣有很多產業,尤其是傳媒出版等等第三級產業,在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供應下,早已是「6人工、3人做、2人薪」,真不知這位巨擘,要不要考慮先從自己的出版集團開始調薪啊?


●作者夏瑋,政大外交系畢,資深媒體人,曾任立委競選顧問、人力銀行發言人、人力資源協會執行秘書、外商主管及財經雜誌主管等職。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原文網址: 台勞趨勢,回不去了。 | ETtoday論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819/258614.htm#ixzz2cPiVuGZm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標籤:
瀏覽次數:193    人氣指數:393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Anita's CCR紀錄1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Anita's CCR紀事14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