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1915
 Daniel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十億個等於一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上帝已經做好分配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
作者: Daniel 日期: 2015.12.21  天氣:  心情: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的傳教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以武力征服後,亦創辨教化事業以綏撫原住民,結合宗教與教育,並希望受教化的學生將來擔任傳教的工作。傳教的方向也是由雞籠開始,進至滬尾、台北平原、最後及於噶瑪蘭。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西人神父馬地涅(Bartolome Martinez),曾在社寮島(即今日的基隆和平島)及對岸(和平島與台灣本島之距離有七十四公尺)大陸村落,建了五座教堂,對附近原住民傳教。
社寮島的原住民是凱達格蘭族巴賽人(Katagalan Basaijo),巴賽人身材較高,皮膚色白,常被誤為白種人,善於航海,經常以雙邊有架的風帆航行在北台灣、琉球群島、福建、浙江等海上,是個母系社會善於交易。不過也因巴賽人屢次在海上劫掠,所以有「福爾摩沙海盜」的稱呼。在1626年7月西班牙人有對凱達格蘭族巴賽人的描述。
一六三二年企圖心旺盛的愛斯基委(Jacinto Esquivel)更在台灣北部成立馬尼拉支會,冒險進入基馬里,和大巴里兩社,各在其地建教堂。也在淡水一帶的散拿(Senar)社建教室,更進入北投一帶傳教,設「學林」,作為向中、日傳教的中樞,對台灣北部的原住民、漢人、日本人皆加以教化,設學校教授教理、拉丁語、文藝、科學等。愛斯基委亦接替馬地涅神父病故後在滬尾傳教。並編有滬尾語辭彙、淡水語教理書等教材。
在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西班人佔領噶瑪蘭後,次年神父基洛斯(Teodoro Quiros)來臺,初在臺北各地任教,復進入三貂角,蛤仔難及蘇澳等址建教堂,相傳受洗者達六百餘人。
馬尼拉總督於一六三○年(崇禎二年)報告西班牙國王云:「三年傳教,只在雞籠一處,受洗禮者有三百人。」據台北部十七年間受洗禮者共達四千人。
西班牙人佔據台灣北部後仍以駐台長官為最高行政首長,駐在雞籠或滬尾,對當地住民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則任其自治。他們以傳教與經商為二大目標,想以台灣為跳板,北向日本、西向大陸佈教,所以對宗教的重視,甚於商業之上。對各番社的管理,既無行政機構,也無行政人員的設置,幾乎以全以宗教代替行政。

侵入亞洲的歐州人,西班牙人早於荷蘭人,對於日本的傳教和貿易,在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比荷蘭人先一步。然而西班牙人常熱心於傳佈天主教,他們在黃種人社會傳佈天主教,比起任何歐洲人都具有不顧一切的超級熱情,反而到處都起了反作用,惹起不少的糾紛和迫害。西班人為了尋覓對日本傳教的中途站,屢次派兵想佔領台灣,但是都未成功,結果,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亦步上荷蘭人的後塵,佔領台灣北部的雞籠和滬尾。當西班牙海將率領帆船初次來台時,尚有西班牙神父二人和修士一人,及日本神父一人同行來台。這個日本神父名叫西文左衛門,在台灣逗留三年後,經過琉球回日本,一六三四年(日本寬永十一年)在日本殉教死亡。
西班牙人到台灣後,西班牙神父的傳教以雞籠為中心,逐漸發展至滬尾及台北盆地,後來擴至三貂角和蛤仔難(宜蘭)。起初由雞籠到七堵、滬尾方面是向金包里、八里岔,再上溯淡水河、關渡、北投、唭哩岸、芝蘭堡(士林),延至台北盆地的各地方。在蛤仔難方面,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有西班牙船隻遇風漂流至蛤仔難,其船員五十八人被當地的泰雅族所殺。西班牙人以報仇為藉口,派兵燒毀七個原住民部落,殺十二人,同時派神父到此地傳教,並佔領海岸一帶,命名「聖加天利納」(Santa Catarina),又把現在的蘇澳附近稱為「聖老人佐」(San Lorenso)。
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的十七年間,由多米尼克派(Dominico)的天主教神父,傳教於台灣原住民。他們以西洋醫學為接近原住民的工具,先治療原住民的瘧疾和天花,然後才傳天主教的福音。從建立天主教堂收容信者做起,次之才以愛斯基委神父(Jacint Esquivel)所著的「淡水語天主教理」和「淡水語辭典」為傳教的書本,再建立聖母像供信者禮拜。可是,由於西班牙神父時常都滿身揚溢著殉教的熱情,對傳教操之過急,所以,往往牴觸了原住民的習性和禁忌,而惹起很大的反感和敵視。舉一個例子來說,一六三六年(崇禎九年),訪問芝蘭堡和北投的批拉族的慕路神父(Luis Muro),遭到三百餘人襲擊,身受五百餘箭,遺體在十二日後才發現。資料來自台灣海外網
標籤:
瀏覽次數:147    人氣指數:147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十億個等於一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上帝已經做好分配了
 
給我們一個讚!